“对于那些历史上几乎没有被记录的事件,我们如何用影像或文字来发掘历史并进行艺术创作?如果用电影这一呈现方式来理解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复杂性,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道德上的责任感如何界定?”5月31日下午3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终身教授Churchill Roberts(丘吉尔·罗伯茨)以《纪录片纪实手法的应用——重现大屠杀最可怕的时刻》为题,在我校翠华西校区图书馆三楼国际报告厅开启了文学院弘毅·学术论坛第五十期学术报告会。
丘吉尔·罗伯茨教授是美国爱荷华大学传播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密歇根大学博士后,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终生教授,也是SSCI期刊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在《新闻与传播学季刊》《传播学专论》等国际知名传播学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著有《发现大众传播》等著作。他还是知名纪录片导演,拍摄多部纪录片,《阿勒姆的天使》(2007)在纽约林肯中心播出,并被推荐给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观看。他执导的纪录片《彼得·金兹的最后一次飞行》(2012)受联合国资助,并获耶路撒冷国际电影节大奖。
罗伯茨教授致力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纪录片创作已十年之久。讲座中,他引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安内特·因斯多夫在其著作《难以拭去的阴影:电影与大屠杀》中揭示的一个共性问题“凡是涉及此题材的电影制片人和影评人都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该如何展示无声又无形的东西”,进一步与在座师生分享他在大屠杀相关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心得。比如在犹太幸存者的人物访谈中,当被采访人在讲述故事时,尽量不要打断,也不要太花哨的手法,同时,“拍摄者要在道德和伦理层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让亲历纳粹暴行的幸存者再次回忆当时的情景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他强调,历史学家和电影制作人都非常明白,目击者的描述都是基于个人信仰体系,以及存在选择性记忆的心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记忆会更倾向于符合其信仰系统。“因此,如果被采访者的叙述略有不通,我们也不必惊讶。总体而言,对犹太人大屠杀这种残酷的历史事件,目击者总能提供最深刻、最形象以及最人性的视角”。
不确定性始终是恐惧的根源(鲍曼,1987),减少不确定性进而增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也是此类灾难题材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使命。在讲座中,罗伯茨教授以其拍摄的《彼得·金兹的最后一次飞行》(2012)为例告诉在座师生,“拍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挑战是不要将它拍成一个悲剧,而是要讲述其美好的部分。彼得·金兹这个身处集中营的小男孩,用他的绘画才能以及他创造性的表现力,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至于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就交由各位观众来决定。”
罗伯茨教授现场还分享了其拍摄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纪录片,就生命价值的伦理问题、历史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认真回答了师生的提问,赢得阵阵掌声。本次讲座为全英文学术报告,文学院王雁博士做了翻译工作,文学院相关教师全程参与。此次讲座的成功举行,也为文学院国际化办学拓展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