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研处、文学院的邀请,5月27日晚7点,著名诗人阎安以《消费语境下的陕西文学》为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一场文学对话。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黎荔教授,以及作家、诗人崔彦、奚敏洁、龚伟参加报告会,文学院副院长毛浓华主持报告会。
阎安对文学、生活、生命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刻论述,对陕西作家“三棵树”——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许多独到见解。他说,社会大变迁的时代,制度、社会、文化、价值观都随之变迁,有很多矛盾影响着人的成长。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在消费语境下的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毫不亚于我们那一代。今天是个碎片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渠道都不是完整的。以前人们说,水火不容。可今天,是个水火兼容的时代,很多矛盾尖锐地对立在同一时、同一地。
如何理解这个时代以及文学?阎安说,首先要建立在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上;其次,要探究文学与人的关系,文学从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开始;第三,把握当代文学写作主体的转型。三十多年前,文学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唯一的精神存在方式。然而在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消费,通过消费来完成与实现。今天的物质便捷到了邪恶的程度,连吃东西也是在吃文化,在单纯的物质领域能够完成一切。今后时代的变化与转型,在文学上应当有大变化。写作主体的转型,是最为显著和根本的转型,更是高度专业化、知识化的转型。可以期待,新时代的作者,会在新的书写中将时代精神推向高潮。80后尤其90后,是城市化的一代,对互联网和非自然的时空有着天然认知的一代,是技术与精神成长通识的一代。这样的一代,和这样的社会,需要社会性的关注,更需要文学性的关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与责任。一个人要能够参与到一代人的事业中去,就要上升到精神层面。
阎安坦承,他总是批评陕西文学界。去外地,人们总会以尊敬和仰视的姿态看陕西。他认为,陕西的“三棵大树”——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甚至不可学习性。只知道陕西文学的“三棵大树”,这是对陕西文学的外部印象。当代的写作在文学内部。大树底下不长草。大树也会成为大山。在参天大树的浓荫里,年轻作家缺乏勇气、信心与耐力,实现突破与创新——虽然也有个别的“独行侠”,但是无奈、无力和无能,是整体特征。年轻作家具有一种不能与时代的文化与美学同行的惰性,整体上讲,落后、且落伍于时代。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出色是通过对之前文学的反叛实现的。今天,需要完成自己的青年作家,在大树底下如何实现和完成自己。消费时代,看起来物质很强大,只有精神更强大,才能与时代相称。占有生活、依赖生活、迷恋生活的写作,只是表象化的。陕西中青年作家中,朝向时代外向型的叙述过多,内向的叙述不够。中青年作家希图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上,但是这可能只是泡沫化的制高点。古典作家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上,就是站在时代和精神的制高点上,当代则不同。今天,一个写作者不是为地方写作,不是为陕西写作,而是在为整个时代写作。写作不再有地方标准,只有一个标准,即时代标准。今天的写作者面临着双重使命:时代的使命与更新陕西落后、断代文学状况的使命。消费时代,一个利益驱动一切的时代,写作需要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修炼。一旦选择了文学,就选择了一生一世的事。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黎荔教授也作了即兴演讲,对陕西文学进行了“另类”解读,认为陕西的散文、诗歌是陕西文学的代表,因为它们延续了汉唐文学的血脉。她还对陕西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做了极具个人化的独到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阎安,原名阎延安,1965年生于陕西延安乡村。早年就读于延安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教育工作。写作范围广泛,涉及诗歌、随笔、小说等各种文体,手稿札记超过一千万字。先后出版作品《与蜘蛛同在的大地》《乌鸦掠过老城上空》《境况》《鱼王》《玩具城》《整理石头》等,现为《延河》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获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中国2008年度“十佳诗人”称号。因其作品广阔而纵深,被评论家誉为“中国文坛最隐秘的精神贵族”,是体制内为数不多获得民间及文学界广泛赞誉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