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常用下载 > > 办事流程

关于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建议

2013-06-18 次阅读

关于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建议

 

作者:肖士兵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课题研究是科研人员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差不多每年都会申报各种课题,课题申报的最终成功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与期盼。但如何做到正确申报课题,有效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结合多年组织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申报以及在日常项目管理工作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在此简要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1. 要精心设计研究选题
  
  项目申报能否获得成功,选题的确定、选题的新颖程度至关重要。所谓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二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四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其中第一类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甚至是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项目,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申报这样的课题立项可能性最大。为此,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必须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所谓“查新”,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立项信息,确定申报选题或课题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在每年的立项工作结束后,市社科规划办都会通过北京社科门户网站将立项名单予以公布,对以往所有立项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北京社科门户网站都能进行查阅。因此,在确立选题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和以往立项信息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从事重复性研究。同时,通过文献查新和信息查询,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这对于确定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同时,申报的课题还应力求满足以下几点:一是申报的课题应有相应的前期研究成果。在评审时申报者是否有前期成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二是申报的课题要有特点,要切实结合本单位或部门的研究优势和自身的研究专长。在课题的设计上不宜过大,尽量做到小中见大,以免因研究时间、研究经费等而影响最终研究成果的质量。同时,要有相应的实际调查资料,多结合北京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三要围绕《课题指南》来选题,申报的课题要尽量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市社科规划项目是按每个规划期来制定《课题指南》,提出五年内各学科应研究的主要问题,同时在每年增补项目申报通知中会根据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重点研究方向。《课题指南》是在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集中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提出的题目也是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和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具有科研选题导向。同时,也并不是要求所有申报课题,都必须严格按照《课题指南》中的题目来作为项目名称,而是在课题的选题设计要尽量符合《课题指南》提出的研究方向或范围。
  
  2. 课题论证要力求准确、精炼
  
  课题论证的好坏是决定项目能否被评上的前提条件,是评审专家评定项目是否具有立项价值的重要依据。因为同样的选题申报者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哪个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怎样论证?如何论证?我认为重点要说清楚以下几点:第一,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加以突破,有何创新点?第四,主要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这些问题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要让评审专家通过课题论证非常清晰地了解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你完全有能力解决。而且课题论证有明确的字数限制(市社科规划项目申报限3000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限4000字)。因此,课题论证必须反复推敲,力求做到准确、精炼,表述清楚、明白。
  
  3. 要合理组织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是衡量课题组综合研究实力、能否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和能否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在以往项目申报过程中就曾发生过申报人员选题较好,课题论证也不错,但课题组只有申报者一个人,或者成员综合水平较低而未能通过的情况。近几年,项目申报呈现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青年项目的申报比例明显增大。这反映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课题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在项目审核中我们也发现,青年项目申报人员因年青,专业职务较低,项目前期成果也相对较少,但在项目研究组人员的配备上却很多选择独立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项目申报的成功。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完成复杂科研工作的需要,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成课题组来进行联合攻关或集体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会产生单一的科研工作者在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时所达不到的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是数量上的“人多势众”,而是要按照研究内容需要实现质量上的系统整合效应,实行团队作战,共同保障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开展与高质量完成。那么该如何搭配课题组成员呢?进行实际问题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中除有理论工作者外,应尽量吸收一些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这样既便于做好调查研究,也便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课题,成员中除应有这方面造诣较高的教授外,还应有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做到课题组成员的梯次结构,也有利于研究工作者的“传、帮、带”和人才的培养。
  
  4. 要在申报表的填写上下功夫
  
  申报的课题最终是获得通过还是未被通过,决定于评审专家给予的评价高低。而评审专家予以评价的唯一根据就是课题申报表,因此,填写课题申报表时,切不可草率敷衍,应如实认真填写。
  
  在项目级别的选择上建议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第一次申报项目、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较少的科研人员尽量申报一般项目,而不是直接申报重点项目。在学科分类时,单一学科较好填写,涉及两个以上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建议申报时选择自己较强势的学科,即申报者的研究选题在该学科领域正得到广泛关注,从而提高项目的立项机率。在 “条件论证”栏,要尽量将与申报项目有直接关系或相关关系的已有成果列上。有直接关系的成果表明这项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如期完成的可能性增大;有相关成果至少可以显示申报者的研究能力及知识面的广度,给评审专家提供确定评审意见的参考因子。因此,该项的填写要尽量详细。当然,与申报项目风牛马不相及的成果不要填上,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在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形式的选择上也要加以注意。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形式一般为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其中研究报告、论文的完成时限一般为1-2年,专著一般为2-3年。除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外,鼓励多以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作为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在研究计划的安排上要根据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等环节准确计算项目完成时间,有针对性地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分工、合理规划课题研究阶段,切实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5. 要科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课题研究的资助金额都有明确的标准:重点项目不超过8万元,一般项目不超过5万元。对此,应根据项目申报的级别合理填写申报金额。同时,随着经费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各级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强。项目经费预算一经批准后一般不能再作调整,并将作为以后研究经费支出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开支合理性的原则,严格遵守《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科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一方面是为了切实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随意安排而影响研究经费的正常支出和各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完成。尤其要注意防止超范围、超标准列支。对此,要认真学习《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本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切实了解经费预算的范围和开支标准,严格遵守在相关费用支出方面的比例限制。例如:《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均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10%;管理费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 3000元,一般项目每项不超过2000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原则上不超过资助总额的1/3。同时,不得将餐费、交通费等进行单独列支,要按照 “报销费用必须直接与项目研究相关”的规定和会议费、差旅费等一同预算,一同列支。购买办公用品的费用可在其他费用中予以列支。
  
  6. 要重视申报材料的整体制作
  
  项目申报材料整体制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会给管理工作人员和项目评审专家以最直观的认识。但大多数申请人在申报项目时,一般都对项目的选题、设计论证等方面重视程度较高,而往往对申报材料的填写格式、排版、装订等细小环节不加以重视,进而错失立项机会。
  
  为此,在填写申报材料前,要认真研读申报通知,仔细学习相关管理工作文件,切实了解与掌握在项目申报材料的填写、制作等各环节上的具体要求,尽量少出“硬伤” ,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项目立项成功率。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凡提交给市社科规划办的文本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也可用蓝黑钢笔或者黑色签字笔书写(圆珠笔、纯蓝钢笔、铅笔等书写无效)。多页码的材料要在左侧装订整齐,书钉不少于两枚。不按规定要求提交的材料不予验收。”)